01 自动驾驶对定位系统的四点要求
◆ 自主完好性检测:虽然定位系统的可靠性能够做到极其接近100%,但是难以达到真正的100%。这就要求定位系统在没办法提供准确的输出时,及时警告用户,采取措施,避免发生任何事故。所以,自动驾驶的定位系统应保证较低的虚警率与漏警率。
02 实现自动驾驶定位的五种方法
既然自动驾驶对导航和定位的要求不低,定位系统该如何满足要求?我将详细介绍以下五种定位方法。
◆ 惯性导航(INS)
目前自动驾驶常用的惯性测量单元(IMU),按照精度分可以为两类:
第一类是基于光纤陀螺(FOG)的IMU,它的特点是精度高,但同时成本也高,一般应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地图采集车辆。
下图是北京某一天所能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星空图,基本可以保证在任意时间我们都能收到35颗以上的卫星。多频多系统在极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导航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。
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精密定位,已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尤其是基于载波相位动态差分的RTK技术,在智能驾考、无人机、精密农业等领域都有所应用。
然而由于GNSS是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,它的脆弱性不可忽视——例如城市里经常会遇到各种城市“峡谷”场景(下图),导致定位系统无法接收低仰角的卫星信号,这极大增加了定位的影响因子,也增大了定位结果的不确定性。
另外一个脆弱性体现在信号干扰上。如果自动驾驶车辆本身以及加装设备导致车辆的电磁环境非常恶劣,处理不得当时,就会严重影响卫星定位接收机的收星及观测值的质量。
第三类定位方法是基于高清度地图匹配定位。通过事先建立的高精度地图,配合线上的激光点云,定位系统也能实现绝对定位和厘米级高精度。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则是增加了定位系统对高精地图的依赖。
轮式传感器
第四种定位方法是轮式传感器/里程计(Wheel Sensor)。自动驾驶获得车轮信息的方式有两种:外接和内置。
外接轮式传感器的特点是分辨率和精度都非常高,缺点是结构复杂,可靠性难以保证,一般更适用于地图采集车。
最后,定位系统结合车辆的运动特点进行约束,也能获取某些定位信息。
比如定位系统先通过一些方法检测车辆是否处于静止,那么便可以假设静止时的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等于0。
这种运动约束能保证极端的情况下,自动驾驶车辆的定位结果不至于产生极大的误差。当然,定位系统还可以再加入一些车辆横向或者纵向的运动约束条件等。
03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
另外,定位系统的故障诊断与隔离可采用的传统软件方法有很多,比如卡方检测等,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硬件上的冗余实现。例如,通过配备多套 GNSS/IMU,定位系统能够配合软件解析余度实现多传感器冗余,提高可靠性。
04 定位典型场景分析
第一个展示的场景(上图)是最典型的场景,场景非常开阔,可以利用GNSS/RTK等作为量,测量校准IMU和Wheel sensor的误差,并作出补偿。
第二个场景(上图)是在一个纵向特征区别不太明显的桥上,解决办法可以是采用 GNSS,IMU,Wheel Sensor的信息,检测纵向匹配失效情况,使其不影响定位系统输出。
对于卫星定位导航来说,上图的场景是较为恶劣的情况,解决办法可以是从传感器融合部分进行处理,使其具有野值的剔除能力和对参数的自适应调节能力。
第四个场景(上图)的问题在于车辆穿越高架桥时,由于信号弱,卫星定位导航失败,这就要求定位系统能独立于卫星导航,能得到可靠的结果。